酒神节的狂欢
任何民族都有悲伤的情感,即使是生活在优越地理环境的我国先民,他们在情感上同样会有悲观的情感,所以就有学者提出"悲哀,是中国所有文化的底色"这样的观点。然而我国的悲剧精神并不是一味地强调悲伤的情绪,先民们学会了运用了乐感文化来应对这样的悲伤情感,这也造就了我国传统悲剧性故事当中复杂的情感。
二、中西方悲剧特点的比较
(1)古代悲剧故事的特点所在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他指出了我国古代悲剧故事的重要特征,那就是我们的悲剧故事习惯在结尾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
如《窦娥冤》结尾那样,窦娥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并且后来父亲官居高位,为女儿平反冤情;《赵氏孤儿》结局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等。这些故事从开始就渲染了很悲观的情绪,但是结尾终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给观众大快人心之感。
《赵氏孤儿》
另外,我国悲剧性故事主要形成于南宋以及后来的元代,这些时期的社会黑暗,政治腐朽,下层民众生活困苦,而其中就包括一些文人。这些下层文士在饱尝人间疾苦之后,将这些经历与感受写进了自己创作的剧作当中。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代悲剧性故事大都是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间疾苦的题材。因此,我国传统的悲剧性故事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
(2)与西方的比较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悲剧性故事大都走的的纯悲路线,因为将一些喜剧因素融入悲剧当中往往是不受时人待见的,而与之相反的,我国的悲剧性故事常常将一些喜剧的成分穿插于其中,如《琵琶记》当中,将赵五娘在乡下煎熬受苦和蔡伯喈招入牛府的富贵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旨在通过相府安逸欢乐的生活与主人公的境遇形成对比,衬托出主人公的悲惨。
昆剧《琵琶记》
与我国悲剧性故事世俗化特征不同的是,西方的悲剧往往强调的是对英雄人物或者伟大人物的描写,通过他们轰轰烈烈的故事来达到表现悲的效果。正如德莱登在《悲剧批评基础》中所言:"悲剧必须是伟大的行动,包含伟大的人物,以便于与喜剧相区别。"比如《哈姆雷特》当中复仇的王子、《李尔王》当中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君王等。
戏剧《李尔王》
西方的悲剧,不管是任务还是事件,都追求崇高;悲剧里的人物是地位显赫、意气风发、心性高傲、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的,所以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是同样异于常人。
三、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本土的悲剧性故事的影响
(1)儒家的影响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儒家文化最终脱颖而出,为汉朝统治者所用,并且成为后世主要推崇的文化,因而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我国悲剧性故事的影响是最大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典型悲剧性故事《赵氏孤儿》,就将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入世思想以及"舍生取义"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元代戏剧《窦娥冤》将主人公窦娥塑造成一个遵守传统礼节的妇女形象,她并不是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存在,而是深受亡父、婆婆以及父亲束缚的人,面对张驴父子的逼迫,从理学来看,她只能选择宁死不从,而不是自己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窦娥冤
当然,赵武和窦娥的抗争精神是值得后人赞扬与借鉴的,他们的这种抗争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而作者之所以将主人公安排在这样的情节当中,体现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表达以及思考。
另外,儒家文化中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促成了我国很多传统悲剧性故事的"大团圆"结局。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力量,而这些悲剧故事的主人公们尽管身世坎坷不平,甚至为奸人所害,但是故事的结局还是向世人证明了遵守道德之人"老天终会开眼"。
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已经随着古代历史的演进进入了古人的内心,他们通过这样的理想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在心中找到一种牺牲自由和承担悲剧人生的理由于是悲剧发展中冲突渐渐淡化,人们的抗争意识也逐渐归于平静,为之后的"大团圆"结局做好了铺垫。
(2)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虽然我国传统悲剧性故事深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力军的儒家学说的影响,但是还有其他的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悲剧性故事造成了影响。道家的与世无争,佛教当中的夙因注定、业果相报,这些思想也体现在我国传统的悲剧性故事当中。
道家思想
佛道思想带给世人的更多是人间疾苦和人性当中的罪恶、痛苦与虚假。面对这样一个骨感现实、悲惨痛苦的世界,道家主张"忘",忘记世间的种种不幸,而忘记就代表着逃避现实,所以就有了面对悲剧性人生选择回避的故事主人公;而佛教的禅宗思想主张人们"接受",接受这样一个不幸的人生,期盼着更好的未来,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这样的人生态度不仅是在悲剧性故事当中有所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有很多例子。
禅宗思想
四、我国传统悲剧性故事的艺术表现力
(1)抗争精神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心理的那种乐观坚韧的品质都没有因为历史的流动而改变,这一点在我国传统的悲剧性故事当中同样有所体现。不管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的带有悲伤色彩的神话传说,还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侠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士人,我们都可以看到,无论是故事还是确有其事,都带有着愈挫愈勇、矢志不渝的乐观和抗争精神。
荆轲刺秦
(2)积极的人生态度
带有一点哲学味道的说,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我们一直在追求自己认定的自由,但是往往又会被社会、被自然、被整个客观的世界所打到,也许会有成功的一时,但是这种成功必然伴随着很多东西的失去。所以尽管我们总是努力地去追求自由,但是恰恰又得不到这种自由。
精卫填海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要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我国古代悲剧性神话"精卫填海"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从精卫上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古人对于这样的现实的态度,面对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古人将生命的意志与顽强融入到了悲剧当中,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这样的问题。
结束语:如果按照西方对悲剧的定义来看待我国传统的故事,确实缺少纯粹的悲剧性故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是确实存在的。当然,这些因素往往仅仅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补充存在,绝大部分时候它们都不能成为我国文化当中的主流心理,这一点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所在,它更加强调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抗争的精神,而不是单纯的悲天悯人、消极怠世。
千百年来,即使是处于这样一片富饶优越的土地,我国人民同样要面对种种不幸的事件:残酷的阶级奴役、沉重的赋税、连绵不断的战争以及无情的自然灾害,所以悲伤的烙印早就印在了我们祖先的内心当中。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从来不缺乏悲剧精神,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悲剧精神的背后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抗争的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王富仁《中国文学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