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题记
一
人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故事:
86年前,驻守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四军被偷袭,一个连冲入敌军以死相搏,拼至弹尽粮绝,数十名红军最后退至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剪刀峡”绝壁顶上,舍身跳崖。当时一些农会会员在“剪刀峡”一带,找到68具战士遗体,掩埋在村里的5个地方。
人们也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人:
3年前,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退伍老兵王新法,捐出2万多元赶制68副小棺木,在石门县六塔界修建一处“山河圆”,请烈士回家、圆山河之梦。他还拿出12万元,在陵园旁边种了3.5万株优质油茶苗,解决全村人吃油问题。自打2013年7月自发赶来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扶贫,他几乎用尽了养老钱,办茶厂、修路、建桥,被当地村民选为“名誉村长”。
2016年4月28日,见面必须给人敬军礼的王新法。记者 赵有强 摄
后来,许多村民最担心的问题不再是贫穷,而是“名誉村长”是否会离他们而去。王新法说:“我在村里有一个家,百年之后,还请乡亲们多关照,在六塔界再安一个永久的家!”2017年2月23日,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长睡不醒。2月26日,他被上万名村民请回“山河圆”,成为六塔界“第69名烈士”。
下葬那一刻,漫山遍野的哭声,让人肝肠寸断。
因为,村民舍不得这个“村长”。
二
今年64岁的王永传,说起王新法,哭得像个孩子。去年,他让儿子王先鹏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他小心翼翼刷了五道漆。他说,等百年之后用,他很满意。可是前天,王先鹏提出来要把棺木捐给王新法。他毫不迟疑地答应了。
三
2013年7月,王新法从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后,因为一段特殊机缘来到了薛家村。
石门县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薛家村全村309户980人,五保低保困难户87户,因贫困而离异家庭22户,30岁以上未婚男女41人,三分之一村民在外打工,村子留守老人、小孩占了一大半,村子没有支撑的致富产业。他决定安扎薛家村,扶贫。
昔日战友闻讯也纷纷支持,王新法拿出那64万元工资作为扶贫启动资金,并在居住的老木板屋门前,挂出了“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牌匾,正式成立了湖南薛家村(土家族)共同富裕合作社。
王新法深知,扶贫要先扶智,仅仅靠他的养老金能扶到几个百姓?尤其是在听说了68位红军跳崖的故事后,他想到要建一座烈士陵园,“有了精神支柱,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
2014年3月31日,六塔界的山河圆正式落成,一时引领了全省树葬改革之先风。接着,王新法劝导村民把葬在田间地头的“先人”移葬到六塔界山上,号召村民逝世后统一安葬到六塔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村民并不以为然,村民田启渊说,一开始他甚至认为王新法是个“骗子”。再者,村里历来的风俗就是土葬,多数村民拒绝树葬。
这时,村里发生另一件事。
2014年4月,50岁的特困村民申大红因病去世,80岁的老母亲没有钱为他办丧事,也没人来为其做棺送行,就到村里请求把申大红送上山殡葬。
“申大红生下来就与你们是邻居,怎么能因为没有钱不帮忙安葬他呢?”在村委会,王新法情绪激动地说:“就是背,我也要把他背到山河圆,但是安葬他之后,我头也不回就离开村子,这样没有感情只认钱的地方,我待不住!”
后来,村里通过广播通知党员来送葬。村里只有党员37名,但前来义务帮忙的有130多人,浩浩荡荡地送完了申大红的最后一程。
王新法一个身患肝癌、在部队当大校的战友,得知其倡导新风不顺利,弥留之际再三嘱咐爱人,死后将他葬在六塔山,他要看到王新法把乡亲们带上致富路。一些乡亲听说后流泪了,纷纷迁祖坟、葬公墓。
在村里做了几十年会计的71岁老人漆开义,因为没有退休金,村里给了他办了低保,受王新法感染,主动申请退低保,要把钱用到村里的脱贫事业上。
四
王新法给薛家村人了希望,又给他们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薛家村6组水质含磷严重超标,村民饮水全靠老天下雨。王新法带领村民翻山越岭,终于在六塔山的半山腰找到一处山泉。一群平均年龄达63岁的村民,只用25天时间,就修建起两个蓄水量均为5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5000多米长的输水管道,全组19户村民都饮上了洁净的山泉水,也解决了近100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每年4月涨水时,路都淹了。王永传说,他每年都负责在水里帮别人拉车,因为最大的损失是茶叶运不不出来,烂在山里。
王新法四处筹资,先后在沿河修了六座桥。每修一座,他都自己学习设计图纸,搬砖打水泥,让人心疼的是,他从来不戴手套,一双老茧比石头都厚。就这样,一座预计费用在20万元的桥,5万元就修了起来。王新法还带头签下了生死状,经过艰苦卓绝地在劈山炸石,把村通组道路修到了30多户村民的家门口。
村里的千亩茶园开展生态种植,近300亩茶园做到了天然富硒、无农药残留。
“他是吃自己的饭,拿自己的钱,为老百信办实事。”南北镇镇长覃浩介绍,薛家村人均收入由前几年的不足2000元,达到了3000多元。去年4月,常德市的一家公司还与薛家村签订了开发旅游项目协议,一期投入将达2000万元。
五
2016年7月,王新法从村委会搬到安家片区,住在村民简发城家里借住。他的日常极度简陋,永远穿着一套迷彩服,只有两双旧鞋一双雨靴,偶尔会抽烟,也抽的是两块八毛钱一盒的芙蓉烟,烟灰缸则是山里找来的竹节茄。
他看到72岁的村民金明奇下雨没有靴子,就为他买了一双新靴。今年春节,他在筹划安家片区修桥的事,对村民承诺,三月份一定要把桥修好,今年你们就不用怕四月份涨水了。这是他连续三年没有回老家了,春节期间,他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们查电路修灯泡,一刻也没清闲。
2月23日中午2时许,听说王新法不行了,还在山上菜园里夯土的73岁村民丢下锄头,跑下山、趟过河,像个小伙子一样一路飞奔到简发城的家里,连续唤了他二十多遍,然后独坐在一边泣不成声。
5岁的张丹也在旁边,她跪在王新法结实又柔软的遗体旁边哭喊着:“王爷爷王爷爷,地下很冷,你不要睡了,你快醒来。你不要睡了,你快醒来……”
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长睡不醒。王新法“走”了,永远“留”在了他曾经为之奋斗想改变其贫困面貌的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2月26日,上万名村民自发为他送行。一个外乡人,为何能赢得如此尊重?
自2013年7月自发从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赶来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扶贫,王新法几乎用尽了养老钱,办茶厂、修路、建桥,被当地村民选为“名誉村长”。“他吃自己的饭,拿自己的钱,为老百姓办实事。”在他的带领下,薛家村人均收入由前几年的不足2000元,达到了3000多元,67个贫困户只剩4户还未脱贫。去年4月,一家公司还与薛家村签订了开发旅游项目协议,一期投入将达2000万元,薛家村的美好前景正在王新法的团队努力下徐徐展开。
河北人王新法与薛家村本来并无任何关系,却千里迢迢来薛家村扶贫。近4年来,王新法用他的真情扶贫,赢得当地村民的拥护、感激与尊重,所以每一个村民都把王新法当成自己的亲人,失去他就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悲痛,所以他去世后才会出现万人自发相送的感人场面。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他们会记住那些真正为他们办实事的人。王新法的生活并不特别富裕,但他的精神绝对富有。他用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的高尚情怀和对党的绝对忠诚,为我们演绎了自己退休后的人生意义。他的真情扶贫也为我们的扶贫工作做出了典范,树立起了一个标杆。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