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尖不商”本是褒义词,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让客人感到公平且获利。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无商不尖”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等等。“无尖不商”反映了中国百姓平等买卖,公平交易的深刻内涵。可是现在很多的奸商,他们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并发展到了坑蒙拐骗,这些无良商人就成了“无奸不商”,并以此成为了这些败类的座佑铭,不奸诈就不能作商人,“无奸不商”成了贬义词。
“无尖不商”与“无奸不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看了这两个词的解释,相信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两个词说的不是一回事。“无奸不商”是继“无尖不商”之后的一个新词。
我们再来看“真善美”一词,“真善美”的定义,在“价值事物的三种基本类型”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有序化分为思维有序化、行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改变人类有序化过程的价值事物也相应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思维性价值事物、行为性价值事物、生理性价值事物。“真”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思维性价值事物。“善”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为性价值事物。“美”就是指价值率高差大于零的生理性价值事物。“真善美”是国家推荐的社会价值形态。可李洪志却将“真善美”改了一个字成了“真善忍”,在《转法轮》第13页中写道“真善忍是衡量好坏人的唯一标准”“真、善、忍这种特性是宇宙中衡量好与坏的标准”。好好的一个词,由价值标准变成了“衡量好坏人的唯一标准”,“真善美”和“真善忍”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同了。同时,李洪志用他自己的一套歪邪理念来解释“真善忍”,完全颠覆了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再利用人们想做好人的心理,抛出“末日说”“劫难说”“法身说”“层次说”“圆满说”,一边恐吓,一边利诱,使弟子陷入到他的这种不合理思维逻辑之中而不能自拨。“真善忍”就演变成了邪教的代名词。也就是从“无尖不商”变成了“无奸不商”。
“小姐”一词在古代是对未婚女子的尊称,但到了近代,一些妓女从事肮脏之事却要挂起“小姐”的牌子,使“小姐”一词丧失了原本高贵之本意,成了一个“贬义词”。李洪志口口声声“要真善忍做好人”,实际却干着害人性命的勾端,真和婊子无异。李洪志别亵渎了中国的词语!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