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9年我在广州军区守备某师任新闻干事时,《解放军报》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我师党委抓典型运用典型指导工作的新闻。
约稿任务,刻不容缓。当天下午,我便揣着采访本急匆匆去找政委。哪知:师长、参谋长都在政委办公室,瞧他们脸上严肃的表情,我猜八成是有什么事正在商量,还是走为上策。主任明白了我的意图后,走出门来对我说:“小李,我们正在开会,恐怕没时间跟你说,采访的事你再找一个机会吧。”我自知来的不是时候,也为这次采访没能取得成功而暗暗感到扫兴。
有事则登三宝殿。办公室谈不成,只有上政委家去!晚上,我又敲开政委家的门,不巧政委到某团5连去了,要晚饭后才能回来,我急于采访索性坐下来等。可是一小时过去了未见政委身影,又一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他的“三菱”车的响声,这次采访又是毫无结果。
两次采访“扑空”,约稿期限逼近,我心里更加着急,决定第三次造访政委 。这次我先等在政委办公室里,不一会儿来送文件的一位秘书告诉我,政委刚从军区开会归来,且在会上,领导批评了我师某团的一个连队在安全防范事故工作上存在的漏洞,政委坐了“冷板凳”,心绪一直不好。“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想在这个时候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去打搅他,因此,又放弃了这次采访机会。
三次采访不尽人意。后来,一位上级新闻干事告诉我,三次采访之所以碰壁,都是因为采访的时机和环境选择得不对,我这才恍然大悟。的确,采访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考虑采访对象认为方便的时机,而这三次采访失败的教训又告诉我,采访的时机是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比如运动员要参加重大比赛夺金牌的赛前准备时;演员已经进入了“角色”在精彩的表演中,战士进入前沿阵地,正准备冲锋杀敌的时候;作家正埋头写作的时候;再比如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严重异常的时候等等,他们最怕别人打扰。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若是我们不择时机贸然去采访都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同选择时机一样,访问的环境也十分重要。一是因为,环境是否能适应采访,常常直接导致采访的效果。例如,有的在会议桌前十分拘谨,在会上找个地方采访就比较轻松;有的人在领导面前不愿多说一句话,领导走后才肯吐真情等等。二是因为选择好的环境,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必然要求。“姑娘还知道梳妆打扮要有个好地方”,搞采访更应如此。找到理想的环境,不仅交谈起来可以找到由头,不致于“卡壳”,还能“借景做文章”,有助于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思想,使写出的稿子更富有现场感。
吃一堑长一智,懂得在采访中选择时机环境的重要性后,我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于是我决定第四次采访政委。采访前首先从政治部领导那里了解政委近日的活动安排,接着又给政委通了电话,把报社约稿完成期限和采访的内容告诉了政委,政委满口答应,当天下午就要我上他办公室去。采访中,政委不仅主动给我讲师党委如何培养典型,在宣传典型时注意走群众路线,让典型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断开新花,而且还给我找材料,侃路子,鼓励我把稿子写好,环境也理想,采访取得成功,稿子一气呵成,发出不到二十天,就以《某师30多个先进典型不断开新花》为题见报(见《解放军报》1989年10月11日第二版)。
四访政委的启示告诉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如果不选择或不善于选择好的时机和环境,就很难采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来,“妙笔”也难“生花”。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