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2日,广西边防打响了还击×军挑衅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我作为战士报道员,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冒着敌人的炮火,以饱蘸激情的笔写了大量战地新闻,并克服种种困难发往报社,及时宣传了十五个战功卓著的单位和个人,被大家誉为“战地土记者”。由于战地报道成绩显著,我在火线上荣立了三等功,并被破格提升为干部。后来,有的同行问我搞战地报道最大的感受和经验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告诉他们:“我最大的感受是二十天掉了六斤肉,要说经验,那就是勇于吃苦不怕牺牲。”
报道好第一个战况
战斗打响后,作战的官兵都想打好第一枪,开好第一炮,威震敌胆,作为战地通讯员,就是要迅速及时地把第一个战果报道出去。这样,即能使后方人民及时了解到前线将士的英勇事迹,又可以给浴血奋战的官兵以精神鼓舞。而要报道好第一个战况,首先要熟悉战斗分队的历史背景及部分干部战士的有关情况,可能时还要随作战指挥员一道去一线熟悉作战地势。同时,还要做好迅速发稿的通讯联络准备。在那次战斗中,我所在四连战士占水电智勇歼敌三人,首战告捷。因为我在战前对占水电作过采访,战斗打响后住在指挥所里,掌握情况及时,电话联系方便,采写的稿件通过电话发给《解放军报》、《战士报》后,第二天都同时被采用了。紧接着,我还写出了《通信排长王冠琼舍己救人》、《合欢花开在炮声中》等充满硝烟味的稿件,都被报刊采用。为此,《战士报》社负责同志打来电话称赞说:“你第一个报道战况,有了这种战斗精神,就不愁搞不好战地报道。”
力戒按部就班
战斗进程瞬息万变,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搞战地采访仍然象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就不能及时报道出我军的胜利消息和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我到了前线后,白天,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躲过敌人的炮火,深入一线连队采访。有时领导不让我上第一线,我就跟他们耐心地磨嘴皮。每当夜幕降临,我拖着一身的疲劳,半躺半蹲在闷热、潮湿的猫耳洞里,打着电筒挑灯夜战。蚊子叮脸,老鼠咬脚,还有毒蛇轮番“进攻”;我一边与它们“斗争”,一边膝盖当桌子,进行艰苦的写作。4月3日下午,我听说团机关有几位干部要到最前沿的某高地勘察地形,征得同意后,我当即挎上冲锋枪、背上水壶,戴上钢盔,跟着他们爬上了高地。这里距敌阵地仅有二百多米,敌人占据高居临下的地形优势,不断地朝我们开抢打炮,但我们全然不顾。回来后,立即钻进猫耳洞,铺开稿纸,写了起来。进行战地采访报道,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怎样快速把稿子发到报社。前线没有邮局,通讯员取信送报有时十几天、几十天才有一次,我们又不可能天天使用指挥部的电话发稿,于是我一是把写好的稿子托担架队和来到阵地慰问的首长带回去发,好几次我都是搭卡车,坐拖拉机往返发稿的。这样做,保证了战地报道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哪里有枪声就向哪里去
“有枪声就有新闻,哪里有枪声就向哪里奔。”搞战地报道就不应该象算盘珠子一样拔一下动一下,而应该是枕戈待旦的战士,一有情况迅速出击,灵活应变,夺取胜利。在前线的二十多天里,几乎是枪声响在哪里,我就出现在哪里,没有漏掉一次战果的报道。战斗难免有流血牺牲,报道战斗也要经受生死考验。战地采访,就要发扬不怕死的精神,敢于到火线上去,敢于到战斗现场中去,摄取战场最珍贵的镜头。4月8日,我着了凉,又吐又拉,浑身象散架一样,当我听说一OO炮连在炮战中首发命中,首群覆盖目标,战功显著的事迹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冲过了一段长达三百米的炮火封锁区,这段路被敌人炸得坑坑洼洼,碗口粗的大树也被炸断,敌人的冷炮还不断在打,但我毫不畏惧赶到连队,和副连长曹家胜住在一个猫耳洞里向他了解情况。这一夜,直到凌晨之时才把稿子写好。
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我明显消瘦了,体重由128斤降到122斤,足足减轻了6斤。然而,我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用自己的汗水换取了劳动成果,采写了15篇稿件,分别被《解放军报》、《战士报》采用。我的体会是:高度的责任感、不畏牺牲的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我采写战地报道的力量源泉。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