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湖南省反邪教协会 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要闻快讯 洞庭和风 科学普及 警钟长鸣 社会关爱 理论园地 经验交流 红枫视频 社会百态 爱心家园 宗教与邪教 心理与健康
神州风采 三湘揽胜 湘江评论 文学书画 歌舞曲艺 政策法规 读者论坛 通知公告 协会概况 基层动态 邪教大观 反邪教图书 反邪教知识
天气预报:
本站文章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28365 >> 科学普及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肖斌  日期:2017-2-24 10:06:29  浏览次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小学时,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附录上印着这样一首歌谣——《二十四节气歌》,孩童还未明白歌词含义,便已朗朗上口。现在,城市里的人或许不记得节气对“农人有事于西畴”的指引,但节气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清明扫墓、冬至吃饺子,谁会忘记?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时间指南,形成于黄河流域,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借助节气,农民将时间与农事定格

  学者余世存的《时间之书》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更直观的表达,比如,“对酿酒人来说,采集药草酿酒虽然重要,但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

  余世存说:“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

  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从天文学上说,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立春时节,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立春节气受到农民的欢迎,因为它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与立春有关的天气谚语也很多,“立春晴,雨水匀”“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立春之后,经历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春季节气,就进入了夏季。夏季经过立夏和小满,就到了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对于北半球的中国内地来说,是农忙的季节。

  如果小满节气已经满足了农作物对雨水的渴求,到了6月,冬春作物可以收割,夏秋作物可以栽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紧迫。

  所以,芒种也被称为“忙种”,各地都有相应的俗语: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东北是“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经过夏至和小大暑,就迎来了秋季。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秋天要结束了。《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不过,这个时候霜的出现只是在黄河流域;华南南部的河谷地带,要到隆冬才能见霜;至于海南、台湾,则没有霜降。

  霜降时节,中国北方的秋收扫尾,即便是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则是“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稻在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在栽种,棉花在摘,棉秸要拔除,“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与病”。

  节气不仅有关农耕,它还是一种特别的时空感

  余世存说:“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古人把五天称为‘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多又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见微知著,跟观候知节一样,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都对其中的生命提出了要求。余世存说:“节气是鲜活的存在,不仅是地方性的,也不仅只与农耕有关,它和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春季的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宋代,太学特地在清明放假三日,让学生能够扫墓踏青。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夏季的夏至,时值麦收,在古时称“夏节”或“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朝从夏至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诗人们也不会放过吟诵节气的机会。秋季的白露,大概是最有诗意的节气之一了,名句俯拾皆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认为露是祥瑞之物,可以祛病延寿,“甘露降”则是帝王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

  冬季经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就到了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农谚有云,“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在这天寒地冻的大寒时节,唐人耿在《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中写道:“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在万木凋落的时节,松柏仍能保持生命力,苍翠如春,它们给了人类生活的榜样和信心。大寒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余世存说:“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春华秋实这个成语的含义!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zc1213    责任编辑:jxfhaxm528 

    Copyright©2010亚洲28365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0204187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731-82241057  投稿邮箱:Hnfxj12345@126.com


    亚洲28365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