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冲直撞,见缝就钻,严重超速,“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的正是大街上司空见惯的电动自行车。不少快递、外卖的电动车在街头乱窜,为了赶时间随意压线、逆行,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广大市民不胜其扰。都是道路交通的参与者,“疯狂的电动车”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又该怎么追本溯源去治理?
电动自行车的乱象成因很多,比如车速的标准滞后,新标准迟迟未出台,再比如执法成本较高,不像机动车可以通过拍照、拦截直接处理。正因此,电动自行车的肇事概率非常高,已占到非机动车事故致死事件的六成以上。终结这些“马路杀手”,必须加强源头的监管,既要加强常规性的道路安全执法,也要在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祭起监管的利器,把超速车逼停在流水线上。更重要的,则是对使用电动车的特定企业采取经济杠杆,迫使其去选择相对“最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比如,对主动采取符合国家标准速度电动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信贷奖励,鼓励设置交通安全奖,政府及社会组织配合企业给遵规守矩的驾驶员实际的物质激励。同时,对那些不守规矩、钻空子的企业和个人,要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挥出惩治利剑,该罚多少、怎么罚都需要细则,一一落地。总体上说,只有“外部成本内部化”之后的成本与收益大致与当前相当,电动车的速度才能降下来、规矩起来。
人们最不想看到的是,舆论监督的压力下,像当初治理渣土车超速一样,步步设卡、车车严查,当时效果不错,可“风头”一过,便又一切照旧。我们真正期待的是,源头治理给出长效机制,倒逼潜在的违规企业、违法个人自己去算算这本法治的账,“自我执行”安全交通的道路文明。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