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四方井之际,只晓得四方井乃百年古井,在安仁县的渡口乡。但渡口全境连绵起伏50余平方公里,辖14村221组,一井之地实在忒微,所以一入渡口,我们便不断驻足打探方位。好在四方井声名在外,一提及它的名号,在这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毛丫头都了如子掌,都满口带有吴侬软语般的腔调予以指点,不让人失望。
左探右问,七转八旋,原来四方井隐居于渡口松林村四方组的一座小山脚下。这里红土红石,蓝天白云,或许是刚刚落过一阵雨的缘故,天更蓝云更白,一路的闷热这会儿也荡然无存,空气则特别清新与凉爽,并有一阵接一阵的瓜果及稻子的清香扑鼻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名为四方井,顾名思义,井的形状呈正方形,每边边长1米左右,深2米上下。从井体到井周边附属建筑所用之物一般就地取材,使的是红柱石,因为这里祼外在外及深埋于地的有的是红柱石。
沿井的四周辟出一小块歇台,其地面全用石板镶就,可供饮者自由取水与休憩。歇台之外,周遭又用高1米左右的红柱石建有护栏,护栏的每根立柱上面刻有龟、蛙之类的动物雕像。只是这些憨态可掬的图案不是残缺,便模糊不清,明显有风雕雨塑等外力作用的结果。
紧邻井的护栏之外,南北向有一条通村的水泥路,东面是一座凉亭,其余各面是菜地与田畴。田地里,累累的瓜果与黄灿灿的稻子迎着秋日的时光,抒写着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色。
凉亭与路同向,形状为长方形,墙体由红柱石垒建而成,四面仅南北向各留有一扇没有门页、下方上圆的拱门。两扇门楣之上都刻有凉亭名号:“清泉”。其字字体端庄方正,苍劲有力,力透纸背。亭顶之上覆盖青瓦。从亭的建筑风格来推断,该亭应属清朝中期作品,距今该有200余年的历史。而凉亭名号有一“泉”字,由此推断,凉亭该是建于四方井后,四方井的历史比“清泉亭”更为悠久。只是,亭外壁的建筑石材,腐蚀严重,有一处蚀出一脸盆大小的坑,险些可以洞穿墙壁,看着让人心头隐隐作痛。
再回望四方井的井水,这水一尘不染,清悠清悠,可一眼见底。随手操起井旁的水勺小盛些许,仰头细啜,有清凉之气在嘴腔里弥漫,然后便是蜜样的甜驻留唇齿间。同行的文史爱好者彭君尝过井水,说了一连串“好水”,又贪心地再饮一小勺,并倒掉手中尚剩多半瓶某知名品牌的矿泉水,喜滋滋的换上了四方井的泉水,眼睛还直勾勾地盯住井水一眨不眨。
这时,忽有三三两两的提着水桶等盛水器皿的村民前来四方井取水。我们逮住其中一位长者随意一攀一谈,又知道这叫四方井的井不仅神奇,而且很有一些历史渊源,耐人寻味。
四方井原来不是本地人所掘,而是邻省的江西商人方四所为。那时,四方井的旁边的村道是衡阳等地通往广东的骡马古道,途路遥遥,来来往往的客商行至四方井,一般都得落脚小憩,再图行程。但四方这处缺水,所饮用之水均来自小沟小圳及池塘,甚至用水器盛接屋檐水将就。方四见此情景,询问当地人为何不掘井取水,答曰此地深不过三尺,均是石地,与水无缘。方四听后未作声,及至次日,他声称自已昨夜入梦,梦见某地有清泉,又自己出资嘱当地人按梦索址掘井,不想,果然从四方井处戳出一汪泉流。
当地人为纪念江西商人方四掘井有功,待井成之日,将井名定为“方四井”。方四获悉后,断言不可,说掘井可方方正正,做人可方方正正,井之水也要方方正正惠及四面八方,万万不可为方姓一方。于是,当地人便将“方四井”改为“四方井”,邻井而建的村庄也改为“四方组”。
四方井似乎富有灵气,能感应方四的初衷,它所属之水方方正正、中规中矩,四时从不随雨水的变化而变化,丰水井满水溢,枯水井干水低,而是始终定格在井体从上而下的第四块石料处,清悠而不浑浊、执着而不朝三暮四,没日没夜地服务四面八方的乡邻。四方的村民也如四方井一样方方正正、中规中矩,为人处事合乎法度,不越家规祖训,倡行礼义仁智信之古风,向为乡邻所点赞。这究竟是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古道热肠的人,还是一方古道热肠的人滋养了一方名水名土?途归之中,忽有如许疑问盘旋于脑际,一时竟寻不着答案,暖意却溢满心田。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