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至高年,愈加怀旧。”我始跨不惑之年,遂亦蒙生此感。人生道路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触动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其中一位就是始终扎根在少数民族边远贫困侗乡从事教育直至光荣退休的一代师德标兵、模范党员、优秀校长粟呈光。
在家乡,他是我们家的老亲戚;在学堂,他给我姐弟俩上过课。但印象最深的是每逢艳阳天的课间操,全校学生在此起彼伏的哨声中集合在一片宽阔的黄泥土坪上,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做起广播体操,而朝气蓬勃的他就站在我们正前方比土坪高两级台阶的整理得不算平整的方形水泥台子上,面朝我们,领着我们一起做广播体操:伸展运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一幕让我多年后每次读到魏巍《我的老师》一文时,头脑中就浮现出他那认真投入的画面……也正是在他们的启蒙教育下,我们姐弟俩先后考上了当时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通道民中。
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我已到湖南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学习。我清楚地记得,在我读普师三年级的那个初秋,他出公差顺道来我们学校看他正在读普师一年级的女儿。其时他已经是独坡学校的校长了。异地他乡,老乡、亲戚、师生相见,倍感别样的亲切。短暂的问候、交流之后,他说挂念独坡学校千余师生,得赶回去了。我送他出校门,他又对我说:“你帮我留意一下晓琴,她做得不好时,你得从旁提点提点她。”我当时心里想:我才多大呢,自己都还没有出师,何以督导只小我两级的外甥女呀!
毕业之后,我服从分配参加了工作。因调动到过几所学校,但都不是在他负责的学校。其间,世纪之交的那个暑假,我和胡昌敏一同到独坡学校。当时,他们学校正在搞建设,申报九年一贯制学校。他忙里忙外。中午,我们在他拥挤的家里吃了饭。那时,大姑妈还健在,老人家看得见,听得清,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桌上,我们聆听了他语重心长的一番教诲。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2004年暮春,他调进了通道二中工作(远离县城80里外)。2007年中秋,他调到我们牙屯堡中学,直到2017年退休。整整十载春秋,见证了牙屯堡中学一个时代的春华秋实。
在他没有到牙屯堡中学工作之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和不少同事一度陷入彷徨与困惑,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当年对教育事业的选择。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所动摇。直到他来到了牙中。
这十年来,他与我亦亲、亦师、亦友。在学校里,我们一起交流的时间最长,一起探讨的话题最广,一起合作的机会最多。
他在《师生谈话“八忌”》中写道: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阳光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爱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爱成为他们一生中最为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就是要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权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老师的爱。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时时、事事为学生着想,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十年来,他让我们逐渐明白:师者,学生喜欢是一种幸福。
他在集体备课研讨时感慨: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这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课前的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以及课后的个别辅导和检查工作,这都是一个个非常繁琐而复杂的任务。可每当看到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我的心里就会感到欣慰,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苦点,累点在这一刻都值得。
十年来,他让我们逐渐体会:师者,取得成绩是一种幸福。
他在《德育新论》讲座中举例:经常听到家长议论老师,这个老师说话叫人不爱听,那个老师对孩子有爱心,总是不厌其烦。这个老师上课有方法,孩子们喜欢听。我总是对号入座,反思我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或者是优点。一次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对我说,李奉人的家长说自从他的孩子跟了我读书以后,回家就特别喜欢做历史作业了。听了之后,我心里激动了好几天。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我觉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年来,他让我们逐渐感悟:师者,家长认可是一种幸福。
如今,他虽然已经悄然退休,但他依然在牙屯堡中学的QQ群和微信群时刻关心我们的工作生活。逢年过节,每每问候广大教职员工,与我们同忧共喜,化苦为甜。
他个子不高,但他思想境界高,道德品质高,教育水平高,职称级别高。
他,沧海一粟,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正如浩瀚宇宙中那颗永恒的启明星,无论早晚,传递光明,砥砺我们在开创侗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征途上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啊,那侗乡教育的一束光哟!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