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灯下绣旗忙
道路渐渐通向六塔山顶时,薛家村也忙碌起来。
村子里到处都是斧头声,敲打声。
所有的木匠都在忙一件事:打制小棺木。
数量多,71个。一个也不能少,少一个就有一位英烈的灵魂无处安放。
漆匠们也在忙。他们要给一具具精而小的棺木,涂抹上土家人自制的山漆。
钱是“名誉村长”投的。请木匠们买上好的木头,打造的小棺木。大了,是对资源的浪费,太小,又对不起80年前把血留在薛家村的人。
石匠在忙。他们忙着要刻71具青石墓碑。
薛家村还有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妇女们也忙着同一件事:绣红旗。
数量不少,71面。一面也不能少,少一面就有一位英烈的义骨素面朝天。老支书王承梅在灯下忙。老党员王东娥在灯下忙。老教师覃事琼在灯下忙。向菊秀、覃国政、覃淑兰……都在灯下忙。85岁的刘伏元老人也在灯下忙。多年不拿针线,手生了,加上视力早已不是从前,要绣一面旗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不绣不行,拿到缝纫店里去机踩也不行。“名誉村长”说了,“一定要手工绣,一针一线绣”。“名誉村长”说了,“一针一线连起历史的风云,一针一线编织对英雄的崇敬”。“名誉村长”想的也很周到,在分发一匹匹红绸时,他给了一个“五星”的模板,大家领取任务时,他就在红绸一角描出星星的图案,这样,就能使每一个人所绣的,都规格统一……
钱还是“名誉村长”投的。早些天,在去石门时,他就走街穿巷,买下了一大捆红绸布,一小捆黄绸布,及71卷红色的丝线。
棺木与红旗,王新法所投为12.8万元。
棺木渐渐做成,红旗也渐渐绣好,六塔山,王新法率村民整整30天风里雨里的血汗付出,也终于破茧成蝶——
山下,大道通天而上;
道宽4.5米,12公里。10来处转角,几近直角。
山上,入口处,右侧辟一停车坪,再入上走,陡面就见一巨石。巨石基座,遒劲的红字镌刻“祖国不会忘记”字样。巨石之上,翻开一“书页”,页内依然用遒劲的红色刻“山河园”三字。然后,文字竖排,从右到左,向苍天、大地、群山,以及岁月的云烟与生生不息的世间生灵,讲述这座园的故事,71位英烈的故事,伟大的薛家村人民的故事,薛家这片浑厚的土地的故事……
顺宽4米的沙石路面往里走,左右分道。
道之两侧,为三“分园”:“湘鄂边英烈园”,用以安葬英烈;“精忠报国园”,用以安葬抗战老兵及所有愿择此地安息的军人们;“万古流芳园”,用以安葬那些弘扬及践行现代文明之风的薛家村民及愿择此地安息的父老乡亲……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