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山
春天来了,薛家村山绿,水清,一切的一切都生长在春风里——
六塔山的油茶在发绿;
下河公路在延伸中;
安家的桥上孩子们欢笑着走过;
“我看是非我看美”小组张开摄像头的眼;
村部里,乡亲们雷打不动参加每月初四的培训;
……
这样的时候,王新法的目光落在渫溪两岸的茶园中。
薛家村的“茶”,王新法早在心中翻炒了千万遍。到薛家村不久,他同谢淼去安家片,路过一片茶园。茶园里,一位老人正在摘茶。老人70来岁的样子,背有些驼,一个大背篓压在背后,几乎只见背篓不见人。王新法叹一声,对谢淼说:“城里这年龄的老人,几个不是打打太极晒晒太阳?乡村空了啊,老人成主要劳动力了……”。两人正说话间,老人站立不稳,一屁股坐在了茶树下,努力试图着起来,却怎么也起不来,瘫坐在茶树下。王新法一惊,忙跑过去扶起老人。后来,在路上,王新法对谢淼说:“我王新法,一定要改变、我就是要改变,改变乡亲们这种粗放的劳动方式,让他们的劳动与他们的所得成正比……”
王新法从此盯上了薛家村的“茶”。
王新法了解到,薛家之地,多山,山中能耕植地,80%是茶园。茶地又多在山腰。茶的品种老化。为求产量,为省事,茶多用除草剂除杂草,用农药灭病虫,用叶肥素催长。每年采摘分四批——从春天开始,到秋天结束,需要服出相当琐碎辛苦的劳动。茶价却很低,春季的鲜叶一般是1块钱高不过1块两毛。夏秋季三批,四批老茶,就几乎便宜如茅草了。这样,一年下来,数不清一亩茶地要耗掉多少劳动,但收入就只2000来块钱……
那么,怎样去改变?
王新法边走访茶农,边申请“外援”。
《扶贫日记》,记载下王新法的奔走——
“5月12日:去长沙。省科技职院。参加省里茶叶培训。芙蓉路上,久违的车流不息。住暮云三九店。”
“13日:到湘茶集团。省茶研所。茶研所送10本茶农之友。名誉村长眼里发光,如获至宝。”
“14日:课程结束后,去河西拜访中医学大学老教授曾省三,求计茶叶往医疗保健这个方向开发的可能。”
之后,王新法将石门县的茶叶专家请进了薛家村。
于是,便有了这次不同于以往农历每月初四的学习。时间长达7天,主题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与茶叶生产》,方式是上午讲课,下午下茶地。主讲的是石门县农业局茶叶专家薛爱国。需要培训的对象,王新法摸了一下底,为48人。结果,一天比一天多,后来增加到65人。60岁以上的老人都来了。这是好事,王新法发话了:要评优秀学员。“领导”一句话,为难了曾德美:怎么个评法?65人全早到,全无早退。村里两个屠户,这7天也是凌晨3时去把猪杀了,系着围巾就跑进了“教室”……
王新法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引导薛家村茶农走同一条路子:让茶叶彻底不沾农药,不用除草剂,不沾叶肥素,做出高品质的有机茶。
培训归培训,道理都懂,但做起了就难了。
你说不打农药,可以呀,但怎么灭虫?物理灭法?用辣椒粉,黄板(一种沾药靠气味驱虫的板子),用灭蚊灯……又有多麻烦?你知道那“公公虫”多历害吗?一个晚上能啃光一块茶,只留一坡的茶杆;不施叶肥素也可以呀,不用它,茶枝上几天才发几片嫩芽,没产量呀,一用,几个晚上就能长二到三寸;除草剂呢?只要背着个机子,花个半天时间,洒一遍,几块茶地就寸草不生,用人工来扯,挖?一块地,扎扎实实弄个三五天,才行,而且,还难拔草除根。就是抛开累点苦点不说,不打农药除草剂什么的,新茶要经得起农药残留等指标的检测,也需要5到6年时间的坚持,这就是说,这5到6年的时间内,一户农家的茶的收入就会锐减,这又是乡亲们能够承受的?……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