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3年的北平,战争的风雨还未对城市造成太大影响,人们也依旧忙碌。
没有人透彻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有人会预测发生了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恐惧在这样的关头发挥了作用,支配着本能,也就造就了逃离。
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们也在想着南迁。并不是说他们想要快快撤离此处,护得家人周全—他们绝不愿自己守护了一生,或是将要守护一生的宝物,落到那些侵略者的手中。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私心,当然,是人都会有私心。可是,在不知何时就会面临风雨洗礼的环境下,他们的私心就变化为是否能先带走自己这一批文物,也为此爆发过争吵。我想,如果没有对文物真挚的爱,也不会这关头为此争吵。谁走?谁留?色姐在书中的安排是工作人员们宁愿拆散自己的家人,也不要让维护这类文物的手艺失传。都说血浓于水,那么,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了什么、又有何意义呢?或许,一切都在他们深夜含着泪的叹息中了然。
启程的那一天,学生蜂拥而至,火车站水泄不通。我不知当时是否真有用假火车“欺骗”学生换取文物按时离开的情况,我不知如何、也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件事。我曾多次埋怨过学生的无知,可仔细想想,他们并没有错。换做是我,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再受到那些谣言的影响,也难保不会像他们那样做出呐喊、游行甚至卧轨这样的举动。
说到谣言,煽动学生、被定义为反派的胡以归,又有谁能说他是真正的恶人?他对祖国的热爱毋庸置疑,就算没有家人惨死的情况,他也有着颗爱国的心,只是他将这份爱用错了地方,造成了负面影响罢了。是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恶人,就像从来没有人能从头至尾保持一颗善良正义的心一样。
文物继续南下,途中的坎坷艰辛让人无法想象。匪徒、空袭,让人恐惧,却又带来一种无法逃脱的被命运束缚的感觉。和那些文物一起,工作人员们,还有那些战士们在这种感觉中挣扎。他们不愿意放弃,即使风起云涌,即使一切仿佛都在向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是这个民族的瑰宝!怎能拱手相让?就是这样的思想,带着他们继续前行。
1933-1947,辗转南京、上海、巴蜀……狂风依旧肆虐。或许他们会有恐惧,会有想要退缩的时候,想想自己付出了这样的心血,想想还有那么多人都在,或许离开的念头就会这样打消。
写到这里没有过多提及文中的主角们,并不是因为记不清他们的模样,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太鲜明,让人不知作何评价,索性放弃对他们的描述,让他们鲜明地以不同姿态活在书中,活在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心中。
在当时,没有这样一个沈君顾,没有九爷,没有岳霆,没有方少泽,没有程尧……但是,千千万万的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在为了守护这些宝藏而不顾自己的生命,他们值得我们一辈子记在心里。
守藏?守的是什么?那绝不是仅如开头时的方少泽想的那样,不过是些别人用过的东西。就像文化课本上说的,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民族之林。这些文物,就是这样的精神的象征,就是岳霆口中的“火种”和“历史的证据”,它们值得被守护。所以,我也很开心看到了方少泽的改观。
后来,风渐渐停了,人们也可以在安定之中回忆过去,去纪念那些在战争中做出过贡献与牺牲的人。
至于他们,却很少再有人提及。那么现在,能够站在故宫博物院前的我们,也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感谢他们在那些不知名的角落做出的牺牲,感谢他们没有放弃,感谢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保留着那些证据,带着这样的精神傲立于世界。
风停了,我们该更加感激。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