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微亮,广西边防某哨所的山路上,一位中年壮家女民兵正在艰难的攀走着,挑着的两个桶子在空中晃荡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跟在后面。
她就是百色老区平孟乡农民王桂芳,10多年来,她就这样坚持为哨所送豆腐,被哨所的战士亲切地称呼为“豆腐嫂子”。
“妈妈,你脚刚好,明天就别动了。昨天,哨所的叔叔来看你,说要你安心养伤,这几天不要去。”她惦着他们,现在是青荒时节,菜种下不久,豆腐成了哨所的主菜,到平孟集市去买,上下一趟就是好几十里山路,不容易。
看着前面活蹦乱跳的女儿,她笑了,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当年,她不也是挺爱跟妈妈去部队送豆腐吗。
昨晚,小女儿知道拦不住妈妈,就悄悄地为她准备好了那条锃亮锃亮的铁木扁担,把桶子刷洗得干干净净,那扁担,还是她唯一的嫁妆呢。说来还有段小小故事。
当年,这里住着红七军的部队,邓小平带着队伍在这里闹革命,打土豪,给穷苦人谋幸福。奶奶是苦命人,丈夫死得早,生活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人肩上,她拖儿带女终年给有钱人家打长工、做短工,以此养家糊口。红军来后,家里分了田地,住上了房子。那时,她和乡里那帮“娘子军”们天天帮部队挑几十里山路送豆腐。提起这些,奶奶经常对孩子说:“好日子是共产党、红军给的,我们不能忘本。”后来,奶奶挑不动了,扁担就传给了豆腐嫂子她娘;再后来,豆腐嫂子出嫁了,出门那天,她含着泪说:“芬儿,家里穷,没什么送你,这根铁木扁担是你奶奶传下来的,带上吧。”
自此,她挑着这根扁担送走了一批批人民的部队。80年代初,在保卫边疆的斗争中,她和当地民兵一道,活跃在支前一线,上阵地,进哨所,参加过好几次战斗。
上了哨所,太阳升高了,战士们也收完了操。小女儿玉珍正戴着叔叔的军帽,跳着为叔叔打洗脸水。
战士小王端来了椅子,笑眯眯地说:“嫂子,今天,为你算笔账。”豆腐嫂子懵了一下。
“哨所上下十里,到你家里又是七、八里,往返一趟就是二、三十里。少算点,你也为我们哨所送了15年,加起来,就是100多万里,够绕地球十几圈子。每担算50斤,加起来就是500万公斤。”豆腐嫂子听了,眼睛湿润湿润的。
豆腐嫂子心里也有一笔账。1986年仗打完后,村里的房子都毁了,是部队帮他们恢复了家园。儿子平崽初中还没读完,家里供不起,又是哨所的战士,把省下来的津贴供着他读到大学。前年,边贸通了,丈夫少雄要做生意,却没有钱,哨所的广东东莞兵王东权一听,就向他家里要了两千块钱借给少雄,骆哨长还把自己结婚用的一千块钱也垫上了。这几年,他和儿子都不在家,十几亩地没人照看,又是哨所官兵抽空收、种的,连根烟都没抽上一支……
从哨所回来,豆腐嫂子和丈夫经过一番筹划,花了两千块钱从城里买了台吊缆车,又请来十几个人,帮哨所装上了。这样,战士们买的菜、蔬、米就用不着挑了,一按哨所的开关,东西就自动吊上去了。
这消息传到团里,团长刘安德亲自赶来感谢,并把钱送给他们。可好说歹说,夫妇俩只说了句:“这几年,搭帮你们,搭帮共产党,家里日子好了,这两千块钱,我们出得起!”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