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的住”。
曾国藩(文正公),是一个曾经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没有他,清朝到咸丰期或许就终止了。
中国近代,叱咤风云人物千百,独文正公除了其个人经历的传奇,身上还负载着民族和文化的博雅。从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到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从梁启超到杨昌济,陈独秀到毛泽东,都曾经对他推崇备至。曾氏的处世哲学,思想风范,政治权术,人格魅力,真正的得意者,可谓毛泽东了。毛泽东曾称其“如婴儿之得慈母”,“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使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28岁,进京应考,中第三甲第42名进士,从此宦途奋起。二十七年六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咸丰二年十二月,奉旨长沙创练湘军,至四年正月止,三个年号实一年多铸成湘军;咸丰四年正月从衡阳出发,正式抗击太平军;咸丰七年至八年五月,一年零四个月时间准假在家丁忧(守父葬);咸丰八年五月再度出山抗击太平军,至同治三年六月太平军在天京亡灭;同治四年四月至五年,奉旨督师北上平捻(军);因带病年高师老,一年多后,将平捻事交李鸿章,撤回两江总督本任。同治七年四月,补武英殿大学士,七月,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元月,奉命查办天津教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午后,心脏病继发瘁死,享年62岁。清廷辍朝三日,追赠为太傅,加恩予谥“文正”,极尽哀荣。
曾氏平生“以诚待人”,“不存做官发财之念,不留银钱给后人”。道光年间,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的住“。后来的进修学校,“进修”二字可能由此引申而来。
他白手起家,短短三个年号锻造一支铁师湘军,率阵九死一生,历经九年多,收拾了已占领金陵的太平天国。曾国藩在夺取天京之后,对自己权位日隆,频添畏惧心理。他在家书中写道:“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于是,毅然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大刀阔斧裁军,自削军权。居功、居高而自减、自退。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一家书“……曾屡疏请告假开缺,……若久居山林之福,则恐不能……”,立念请驾解职离京还乡,享暮年田园之乐,而终归梦幻。晚年,曾亲书一对联于中堂:“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历史上此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功之臣,最终两袖清风,历史上除了诸葛亮,大概就是曾文正公了。当然,后有毛泽东更伟大!
已整理的《曾国藩家书》含书信、日记千余篇。兴读之余,谢老师、学士们的点评、指引,同品共赏,同感曾氏的人性、人格行为,很“中国化”,很符合“土生土长”中国人的口味,所以我们说他身上有很深的的中国文化内涵。
当今,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乘中国改革开放之机,扑面而来;中国封建的糟粕文化,也沉渣泛起。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如何立足,还有传承、哺育、发展的必要吗?回答是肯定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立足之本。民族振兴靠文化。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钟声即将敲响,伟大的中华民族将秉承五千年的文明,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如花似锦的“中国梦”必将成真!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还记载过有关常宁的史事,其中有常宁的耻辱,也可算常宁的历史污点,家丑不可外传。曾国藩于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复骆秉章书,“常宁会匪不下四五千人,此次杀戮仅二百余人,其余聚则为匪,散则为民。如洋泉、杉木等处绅庶,见贼胜则戈矛以助贼势;见官兵胜则箪壶以犒王师。昨初一以后,送米,送牲来大营者,纷纷皆不可恃者也(此送礼行贿者当面邀功,背后是贼,不可信任、依靠)。……再,常宁绅士来衡者及此次自常归来者,皆言祥令(常宁县令祥某)为怨所归,不复能以一朝居衙门。书差无一善类……。…务祈日内另委一员速往接印,庶可安民。同一(城防)失守也,而安仁(县等)之民不怨官,常宁之民恨之切,亦未必非公道耳”!可见历史上清·咸丰年间常宁官吏、绅庶之丑恶。
顺及,我高祖父乃湘军曾国藩部下(族谱序:…德盛广心,行先孝友…)。现兰江乡南枫村栗山湾神台神牌尚在,正中竖书两行:詹公盛嵩、陆氏夫人之神位,左书“敕授六品顶戴”。族谱亦有记载。听老辈们讲,盛嵩公长工出身,投军湘军参战广西,升任某部某职,退役湖南时(3O多岁单身汉)携广西南丹(县)逃难之女陆氏(太平军洪秀全之亲)返乡栗山续农。
医学上说远亲为婚后代为优可能是真的。詹盛嵩与陆氏生二男一女,个个英俊威武聪慧。
长子詹荣芳(会中医,做过药材、鸦片等小生意)住栗山湾,生六男:一个共产党红军连长,三个国民党县、团小官吏,一个军工技师,一个排级特务长。
次子詹顺庭(南詹正骨祖师)分居栗塘湾,生詹镇川(中医院创始人及南詹正骨一代传承人)四个兄弟。
一女嫁近村东山岭阳家,生一子阳允纤又名欧阳鑫,参加红军已升任为团长,据说在广西与湖南边境的湘江战役阵亡(现无后人)。
上述两支包括做过小官的,全部解甲返家务农,除詹顺庭骨伤科从医及受蒋介石、何键奖赏等发了点小财外,余无一人发财,全部矮小土砖房,土改时分别划为中农,小土地出租,下中农。只因在国民党做过小官吏而被历史祸害牵连。
解放初期,栗山湾正厅有幅对联:心田留一点,子孙耕;世事让人曰,天地阔。过年时正厅门联:栗木刚毅成大器,山村简陋不凡庸。左横厅墙上一张A4小纸上写着(繁体字):“从来言语易招灾,无益于人口莫开。到处只谈忠孝悌,太和元气好栽培”。动乱年代,栗山湾也贴过这样的对联:栗木凋零材可用,山村离析人难合。而今,已换上新对联:栗木参差枝叶繁,山村谧尔各业欢。
后嗣们都读过书,加上盛嵩公在曾国藩旗下熏陶,影响传后。
栗山湾盛嵩公的六个孙(除参红军的老大早亡),其余5个公职归田后个个仍参加农活,尽管受政治管制,即是受打击批斗,若无其事,无有哀声叹气而悲观,是当地有名的人称二、三……六道人。为人轻言寡语,处事和风细雨。个个都活到八、九十岁近百岁,无疾而终。附近人传说是栗山湾井水好。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雨飘摇,潮起潮落,历史百年兴衰,一代江山一代人。而今的盛嵩公栗山湾,后人各异,大多搬迁或出去了。留下的栗山湾,正随时代、潮流大转变。
不管如何,进德、修业,仍然是人生旅途的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