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公地悲剧”。其由英国学者哈丁提出,现象情形大致如下:作为经济理性之人,每个牧民都希望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故而,期望在公共草地上,增加自己的羊只来提高收入。然此做法,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增加某个人的收入;二是加重公共草地的负担,并有可能使草地被过度开垦。经过权衡,牧民决定不顾草地的承受和循环能力而增加羊群数量。短期内,他便会因羊只的增加而收益增多。看到有利可图,其他牧民纷纷效仿追随。由于羊群的进入不受限制,所以牧场被过度使用,草地状况迅速恶化,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因为公共之物为公共,若缺少监管,便会有始作俑者加大对公共产品的盘剥、利用,以让自己的收益增加。待公共产品产生损害,以至不能再使用时,却让社会整体或原先利用该物的全部人群为此买单。但是,因为公共之物毁损的速度并不那么迅即,公众为此所偿还钱财并不那么赤裸裸般,加上许多人也从中获此利益,所以人们对所予以的付出并不面有愠色,或义愤难填,而大多摆摆手,抱着“从容大方”的态度走了。
暂且不管人们对此悲剧反映如何,“公地悲剧”所透射出的影子,不乏有“公物私有化”的苗头或倾向,即某些机巧之人最先将公共之物视为己有,甚至占为己有,而对公物爱惜或不爱惜。仔细观之,社会百态中,公物私有化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满目充盈。在乡村,村庄道路原则为方便村民出行而村民共有,但家家户户会将门前道路作为己有,或堆放柴禾,或种植蔬菜,或树木林荫。当然,留下人们出行的空间还是有的,只是他已经将道路的一半宽度几近抢占了去。有些人对此现状心有不满,甚至愤愤不平,但也从未见过有人为此去找主家理论,甚至在主家面前也从未看似心平气和的谈起过。许多人都在遵循和践行者“门前道路是我家”的法则而见怪不怪,习成自然。反过来讲,愤愤不平之人,岂不是也在延续着这条理路和铁律吗?!只是他可能想“五十步笑百步”,但却不会和没有得法。因为在此场域中,“谁怕谁,谁又能说谁”“谁敢说,谁又真有理呢?”乡村道路如此,城市道路、街区道路是不是也这样呢?!
在企业,在单位,公物私有化是不是也同样存在呢?我想是的。桌椅为公共,有些人却不愿意你搬来搬去;纸张为公共,有些人对你使用时却左询右问,甚至前盘后查;仪器为公共,有些人却不愿你瞅来瞅去、摸东摸西;房屋为公共,有些人对你的到来却不大舒服,甚至横眉冷对。
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事物的产生总是因由所致。公物私有化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比如就乡村道路私有化而言,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缘上的亲近。俗话说啊,“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句话有很多的道理,其中之一就是他人付出了劳动,理应获得一定的补偿,不然你就是无偿享受现成,吃喝免费午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过客终究是过客,即使你是常客。某一路段,过路最多的,还是那位主家。故而,他对此路非常熟悉,非常亲近,也非常有感情。他对此路进行了打理,进行了收拾,也进行了呵护。他不愿有人在此破坏,在此撒野,在此侵占,在此掠夺。只要驻在这里,他就倾其自然和本能地认为“这是我的”,而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即使他心里也知道和不反对理论上大路是大家的。
就企业、单位而言,为何会出现公物私有化呢?一是如上述所讲的那样,地缘亲近。古语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当一事物投射于你心,又离你那么近时,你会本能地将它视为你自己的,即使理智告诉你这是公共的;二是感情“浸淫”。感天动地,日久生情。现在不是在提倡工匠精神吗?!工匠铸造出来的东西,都会和很倍加珍惜,因为这里面囊括、饱含着他的智慧、心血、辛勤、精神、品质、担当、责任等。他很是爱惜它,珍视它。和公物经常打交道、相处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三是责任规制。之所以有人对公共之物“谨小慎微”“严加看护”,其中不乏责任的部署和落实。专人有专职,专职有专责嘛。拥有权力,就应承担责任。我老师谢晖讲,绝对的权力,要有绝对的责任;绝对的责任,要有绝对的权力。没有无责任的权力,也没有无权力的责任。不然,就会出现要么大贪大滥,要么大瘫大乱的局面。角色不明,乱象丛生,荼毒苍黎。所以,对有些人爱惜公物如私物的行为,我们应包容、理解、赞赏、学习。因为有时自己将物品搞坏弄丢,拍拍屁股走人了,他人却要为此负责,吞下苦果、无处诉说。四是术业专攻。有些仪器较为精密,非人人均可上手。细节决定成败,细微见著真质。当有些人不愿和不让他人随意碰触物体时,可能就是考虑到这些东西的精细特质和运作脉络精致,而没有其他的想法。如此来做,既是对自己负责,对仪器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读《大清相国》,知晓凡事应宽以度人,和以向人,仁以助人。但以概率论,我们不应忽略生活中的“阴阳闪现”,即生活中会存在道德败坏之人,会不时给人使绊子,揪人小辫子;以戏耍人为心机,以愚弄人为聪明;眯着眼睛看世界,阻挡人生中的阳光,活在“自娱自乐”“自娱自黑”的世界里。所以,对某些公物私有行为,我们还是要多长一个心眼,多一份清醒的认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思考,只是为了更好的明晰和判断,为了更好地鉴别和筛选,也是为了更好地远离、防范和治愈。对待万物,我们愿意以真待之,以善交之,以美仰之,但并不代表说我们是非不分,善恶不决,美丑不辨。
睁开眼,明亮前面的世界;迈开步,踏实前面的路途。
——2017年10月15日于炎陵沔渡 【我要评论】 |